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精选3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和学生状况:
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几何概念:垂直、平行。对于“平行线”,以往的教材中是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来定义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一平面”的说法比较抽象,“永不相交”也无法通过操作来验证。国际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几何概念的引入,都遵循“通过某种操作行为来引入,而这种操作行为是要能抽象出这个几何概念的。”所以,教材引入第三条直线,通过“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引入“平行”的概念。使学生能借助“用三角尺量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用三角尺画两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平行线、折出平行的折痕”等可操作的行为来抽象出什么是平行。同时,通过地图、长方形、不规则纸等载体来感悟“同一平面”。
学生在接触“平行”的概念之前,已经认识了垂直,会用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能用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形成“平行”的初步概念,必然要对“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有深刻的认识。这将对后续的“画平行线”和“判断生活中的平行”有推动作用。估计,在引入第三条直线后,学生可能对建立这三条直线之间的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初步形成“平行”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量、折的操作行为来感知“平行”。
情感与价值观:知道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城区地图
1、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量一量,我们在城区地图上发现了不少互相垂直的路,再来观察,哪些路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
2、记录下来
3、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地图中的5种类似情况
独立观察思考,
先说出一组
看着图说一说
同桌互说其余几组
获得“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表象
用板书的形式将平行的表象凸现在学生面前
二、长方形
1、在城区地图上,我们发现了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现象,那么在长方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2、交流:
3、认识“平行”
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记录:
a⊥c
→a∥b(b∥a)
b⊥c
4、在长方形中,还有互相平行的边吗?
5、反馈,分析
6、在城区地图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路?为什么?
7、小结:
在地图上、长方形中,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如果这两条线垂直于同一条线,那么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
先独立观察,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用语言叙述:
a垂直于c,b垂直于c,a和b都垂直于c
记录下来
可能:
c∥a c∥d
说一说
从生活情境过渡到几何图形,进一步凸现平行的表象
初步获得“平行”的概念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分清两条直线垂直、平行的不同位置关系
找生活中的平行
三、折出平行的折痕
1、我们已经会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那么怎样折出平行的折痕呢?
2、交流:
你是怎么折的?
3、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后,第3次的折痕与第1次折痕互相垂直,使后两次折痕都垂直于第1次的折痕。
还能怎么折?
4、要折出互相平行的折痕,关键是什么?
先思考:你准备怎么折?
再动手折
用笔和尺画出平行的折痕,标上字母
其它学生思考:他折的是互相平行的折痕吗?
可能:
和书上一样的折法;
没折出平行;
不严密的折法;
几条折痕的。
尝试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折的步骤,不要盲目
思考折出平行的关键
启发:第3次折只要与任意一条折痕互相垂直即可
体会关键:两条折痕垂直于同一条折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 么是等量关 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 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习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 质量 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平衡。
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 只鸡。
师 :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 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 :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 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 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 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 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 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