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案(通用15篇)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地方:庐山。(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领略它的秀美风光)
2.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老师读书,看看通过读书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3.是啊,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最神奇的要数――(生接)庐山的云雾(板书完课题)。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你们想去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
4.老师可得先考考你们,过了关才行啊。
二、初读课文
1.谁能把这些词语读正确了。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正音。
秀丽 增添 遮挡 笼罩 缠绕 弥漫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流连忘返 一泻千里
3.开火车读。看来读词语没问题,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那就过关了。
4.指名读课文(分节)咱们同学都很会学习,顺利的过关了,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庐山的云雾之中去感受一下。
5.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1、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好吗?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走进庐山的感觉:(齐:在山上……;漫步山道……)
此时你的感受或想法呢?(交流)
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请看:(出示第四自然段)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的(读好这句话)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 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1、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好吗?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走进庐山的感觉:(齐:在山上……;漫步山道……)
此时你的感受或想法呢?(交流)
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请看:(出示第四自然段)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的(读好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俺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俺们就让俺们在文字发明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助。
弥漫:(雾气)布满、充溢。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效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誊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身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俺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俺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俺们应该读出自身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3
一 导入:
庐山景色秀丽,山水怡人,庐山的云雾更是奇幻美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板书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课文中有很多生词,王老师把他们摘录下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2、检查读文:生词宝宝回到了文章妈妈的怀抱里,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四名同学起来读课文。
三 赏析课文:(一)作者游完庐山后,在最后一段写道: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作者游览庐山十分留恋那儿的景色,都忘记回去了。庐山到底有什么景色呢?作者最喜欢什么?
学生回答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尤其)
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游览云雾缭绕的庐山呢?
生答后,出示画面。
师:在庐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游人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了祥云,行走于天空中,进入了仙境。让我们体会一下这种云中游走的感觉吧!
指导朗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
(二)作者游览云雾中的庐山,感觉像神仙一样。那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各段围绕那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回答,指导中心句的作用,整段文字便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文段
2、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描写出来的呢?(比喻)有几个比喻句?各把云雾比作什么?
4、你能想象庐山的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用美妙的文字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各种姿态的云雾。
例如:漂浮在山腰下的云雾像是 。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
王老师非常喜欢。配音乐范读。
从山顶到山谷,从上到下,庐山上千姿百态的云雾缭绕,这是多么神奇美丽的境界啊!指读。
当你置身其中,似神仙飘飘悠悠,正是因为有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指读。
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啊,我们都爱你!齐读。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
出示填空,师生合作。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还瞬息万变呢。“瞬息”是什么意思?(眨眼、呼吸)“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2、庐山的云雾在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中,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
学生读出后出示文段。
3、那些词语体现了云雾变化之快?
4、使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分别把云雾比作什么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5、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6、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这景致多么奇异,让王老师惊叹不已。配乐范读。
你肯定也惊叹于庐山的云雾吧!指读。
这变化又快又多的庐山云雾太神奇了,太壮观了。相信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齐读。
7、这段文字写得太美了,看提示背一背。出示填空。
四 总结全文
1、游览至此,我们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板书:流连忘返
2、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云雾写出这么多姿态,写出这么多变化?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的云雾写得这样美呢?
(认真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3、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下,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词语。
3、搜集有关庐山的诗句。
4、仿照2、3段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最爱云雾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4
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只有在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灵感,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配套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云雾一种姿态,让生说说画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姿态,师生共评。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生齐读课文。
5那么庐山云雾是这四种姿态吗?它还有哪些姿态呢?
6让学生画,指名上黑板画,生解说内容,师生共同评点所有内容。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②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
2、按照自学的要求,读懂第3自然段的同学请谈自己的感受。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介绍,我们知道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有,可作者为什么最喜爱庐山的云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出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庐山的云雾。
二、精读课文
(一)探讨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变幻无常)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更、神秘的色彩)
指名读第一句。
3、神秘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怎样的感觉呢?(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云多、雾浓)是啊,在庐山游览、漫步,眼前飘来的是云雾,迎面拂来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的是云雾,你们仿佛在空中行走,走进了仙境,此时此刻你们感觉自己就像、(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齐读第二句。
4、齐读第一段。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哪些姿态呢?
(笼罩在山头的~~`缠绕在半山的~~弥漫山谷的~~~遮挡山峰的~~~)分别出示图片与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云雾的千姿百态。
3、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云雾的姿态的?(打比方)
出示句子天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
弥漫山谷的云雾像;遮挡山峰的云雾像。
4、通过对图片观察想象,齐读第二段。
5、练习背诵。
过渡:庐山的云雾之所以神秘,除了千姿百态,还有瞬息万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什么特点?(瞬息万变)
3、瞬息万变又是什么意思呢?(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多变化)
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变化呢?(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4、图片欣赏,读课文。
5、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很快呢?(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6、在本段的最后还有一个符号叫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还有很多变化)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自由说)
(学生开始的时候只说有关于动物的想象,点拨之后想象比较丰富)
7、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把刚才想到的变化连在一起说说。
说得真好,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瞬息万变。
8、齐读第三段,练习背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1、齐读最后一节。(板书: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对景色非常喜欢,舍不得离开)说明作者对庐山的云雾非常喜欢。
2用“流连忘返”说话。(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风景如画的西湖,连绵起伏的长城,美丽的北大荒···)
三小结: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庐山四季风景如画,古代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如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2、仿照课二、三段,写一段话。
傍晚,西边的天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读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外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认识“总分”构段方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有( ),有( ),有( ),有( ),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 )的色彩。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
2.庐山云雾的神奇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留连往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姿态美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交流、点拨:“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指名读2—3位
2、谁来解释一下“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这里指庐山云雾的样子很多) 板书:千姿百态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3位),齐读
3、庐山云雾的样子很多,千姿百态 ,这就是它的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第二段,边读边画出这段中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几种姿态?生答,四种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总—分)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你再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出示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喜欢?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指名读、齐读)
评: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很喜欢笼罩山头的云雾!
青山白雾,很美!
神奇,这么大的山顶戴着绒帽确实很神奇!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指名读、齐读)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指名读、齐读)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指名读、齐读)
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人们的心带到庐山去了。
5、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原来作者是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6、这些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庐山的云雾还像什么呢?(说话练习)
除了像动物,还像什么?
7、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的样子这么多,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好吗?
8、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师配乐范读) 齐读
9、你们能尝试着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走进庐山的感觉:(齐:在山上……;漫步山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
1.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5.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
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请看:(出示第四自然段)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的(读好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用动听的声音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2、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出示古诗,范读,齐读。
六、作业
背诵2、3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第一自然段
1、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瀑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二)
1、请小朋友们轻轻拿起你的阅读文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生自读2、3自然段。
3、师:很多小朋友读好了书就坐端正了,学习习惯可真好。通过读2、3段你还知道庐山的云雾有怎样的特点?
4、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5、师:你是一个非常会读书而且会思考的小朋友(贴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读,两人。你读准了姿的平舌音。瞬的翘舌音可真准。
1、姿是一个生字,它是上下结构女字底。你能为它找一找近义词么?(形态万千、形态各异)
2、一起来读准这两个词语。生齐读。
(三)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读通这一段吗?自己先来试一试?
2、指名读。一生读。
3、文中还有些动词你能读准么?(出示)
笼罩缠绕系弥漫遮挡
(1)指名你读准了罩缠绕遮的翘舌音。谁也能读准?指名。
(2)课前预习了你知道那个词语的意思?
A: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就是笼罩。(图片)指名读2名。
笼罩生字师范写四字扁扁在上面,日字略宽,主题横长又平。
生描红。
B:缠绕动作
C:系多音字系上关系联系一起读一读。
D:弥漫充满、布满(烟雾、水汽)我们就叫弥漫。(图片)山谷里到处都是云雾,这就叫云雾(弥漫)山谷。
E:遮挡找近义词遮住挡住指读
(3)齐读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女生齐读。
(四)
1、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多,而且变化快。(出示)谁来读通这段话?
2、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句子都读通顺了。
这里有两个词语飘荡和漂浮一个是(风)字旁,一个是三点水,为什么?
2、谁再来读一读?指名。
3、男同学让我们一起来读通这句话。男生齐读。
(五)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让人都舍不得离开了,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2、指读。返生字,反加一个走之底,返是回的意思,和它相反的就是往,往返是一对反义词。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流连忘返?
3、造句
三、词语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你能读准么?
2、出示
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笼罩缠绕系弥漫遮挡
瞬息万变一缕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
流连忘返云遮雾罩
(1)自读.(2)指名分行读。(3)齐读。
3、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那里的云雾变幻无常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人流连忘返。
4、那好你的课文,请1、2、3组小朋友分别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齐读最后一段。
准备好了么?景色秀丽的庐山起!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8
10、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 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 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 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 指导朗读。
(4) 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难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的第一自然段。今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
的怎么样?
(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师:这一段先总写了作者对庐山总的感受。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1)中心句是哪一句,用——画出。(2)这段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
生: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
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来。
师: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
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生:山头上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中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
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比作。
课件出示: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
师:你们再想一想,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姿态?
生:答
师:你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生齐说)
师小结:作者为了说明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我们把这种关系称总分关系。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好!自己先试一试。
生:练读。
指名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些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
生:听录音、想象。
师:谁来把看到的云雾画下来。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自己画。展评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们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吗?
生试背。
讨论学法。
课件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的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练习背诵
学生齐读学法。
三、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云雾瞬息万变的?
生:读句子。
师: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
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云雾变化的快而多。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答。
师:那位同学愿意来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师: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师: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名复述课文。
五、拓宽思路,延伸课堂
小练笔: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想到黄山也是旅游胜地,黄山的松树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请同学们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黄山松
黄山松。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状如,有的形似……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板书:庐山的云雾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2、通过朗读、背诵再次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3、能正确地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难点:造句训练:流连忘返和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认读。
2、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pù bùbiàn huàn wú chánɡ yí xiè qiān lǐ
( )( )( )( )
lǒnɡ zhào sì hūqiān zī bǎi tài liú lián wànɡ fǎn
( )( )( ) ( )
3、出示词语校对。
二、总结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出示有关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的这些特点。
4、指导背诵:
(1)出示图片,指导观察,逐句回忆课文内容。
(2)边想图画,边回忆课文内容。
(3)齐背。
三、指导造句。
流连忘返:
1、结合前文的学习理解意思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用“流连忘返”说句子。
例:在我们昆山,有一个美丽的阳澄湖,湖中水产丰富。以此为题,说一段话,用上 “流连忘返”。
3、学生练习说话。
四、仿段练习。
春天的哪里最迷人呢?是田野、小河,还是校园、公园?或者是其它地方?请先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以它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春天的_______________真是个迷人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完成课堂练习。
1、多音字组词。
sì ( ) xì( )
似 系
shì( ) jì(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练习。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 漂)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泄 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飘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坐 座)冰山……
1、联系句子,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用“√”标出。
2、这段话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用“ ”在文中画出。
3、庐山云雾还会变成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再学着写一写。
课前思考:
1、本课时的内容为复习,本备课内容比较丰富,建议选用,全用可能容量过大。2、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应该是段的构成方式,因而第四题的练习比较合适,而后的“庐山云雾还会变成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再学着写一写”可能因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处理简单或无条理,胡乱写显得没有章法。3、本课时的内容次序上可重新排列一下,从字、词、句、段到篇的顺序。4、要重视学生写的过程,学生此时的练习最大缺陷是能说不会写。
授后小记:
庐山的好峰好景不计其数,这篇课文只选取庐山的云雾来描写。主要写静态与动态的云雾的特点。即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以方位的顺序来描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山顶——半山——山谷——山峰这些地方云雾的样子。第三自然段以时间的顺序刻画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看清楚,又变成”这些词把云雾的形象连起来。
在教授第二自然段时,我是作为重点来复习的,因为课后还有相关的写段联系。“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本来我是想让学生画画来体会它的“千姿百态”,但后来我一想,这样处理较浪费时间,而且受到学生画画水平的影响,很难达到美的熏陶。于是,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座山的简笔画,学生很容易指出山头、山腰的位置。然后我对着简笔画叙述,学生都能想象出来。对于“山谷、与山峰”这两词却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的理解。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
授后小记:
正如张校所说的本课的复习内容很多,全部选用容量过大,而本文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构段方式上。吸取第一课的教训,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内化时间,我在复习朗读时就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思考二、三两段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相似之处。”在学生的讨论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两段都围绕了中心句来写,并且写时能抓住中心句的中心词“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2、两段都能采用了比喻、排笔的修辞手法。之后,我又与写生共同完成了课后练习5,由于他们经过了讨论和理解,并且我又选取了优秀学生的范例,在这次的练笔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授后小记
在复习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展开。让学生思考相关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和精彩语句。然后抓住这些精彩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最后再进行背诵。教学中,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背诵课文也很到位,但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有,如,在课上朗读时,学生表现不错,但在课后的背诵情况却并不好(虽然都会背,但感情明显没有课上丰富)。
教后记: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运用联想和打比方的手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作为一堂练习课,我还是把重点放在孩子练习说话上。一让学生发挥联想说说瞬息万变的云雾还像什么,能仿照书中的句式各说一句。二让学生回忆春天时的田野、小河、校园、公园,围绕“迷人”一词展开说话训练,要求把春天的美景尽情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说话的时间较少。
教后小记
今日复习《庐山的云雾》,上课之前把思路调整了一下。
教学内容主要有:
1、读好课题,复习词语。飘飘欲仙 腾云驾雾 流连忘返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云遮雾罩
词语复习着重两个内容,一是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来写云的变化。理解词语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一些重要字在词语中的意思。二是用“流连忘返”说句子。
2、仔细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两小节用了什么写法。(1)指名读,要求读清楚读响亮,尽量读得有感情,读出云的特点。(2)交流写法:围绕中心句来写。第二小节产用了按地点变化的顺序来写,第三小节产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根据眼前的事物所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是自然的联想,生动的想象。
3、尝试这样的写法。(1)想一想你平时最熟悉、最喜欢、有特点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听。(2)请你概括这一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告诉大家。(3)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把它写下来。(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后学生在最后一环节的习作上显得很吃力,主要是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显得很急促,无内容可写。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写景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二、三段,体会庐山的特点,掌握运用“总——分”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联系,所处的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五)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因为本班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我选用了幻灯机等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又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2、这一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都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基于学生对修辞手法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学——自主学习”的学法迁移,带着学生学习理解第二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这样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得以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为了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段内容不但描绘得情境美,而且语言也美,因此,我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等方式,入情入境地指导朗读,能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领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诵读学文,体验感悟:
1、导学第二自然段:
①、自渎课文,找出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默读学文,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③、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④、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⑤、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点出“总分”结构写法。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2、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本自然段。
②、检查自学的情况,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3、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①、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了“美丽”吗?如果老师让你们马上离开!你们愿意吗?(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流连忘返”)
②、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导用“留连忘返”造句。
4、总结全文
①、配乐朗读全文
②、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③、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以上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导学”特点,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初步领会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从中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四、说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评价手册》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和表达为主线”的原则。既展开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又让学生展开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附:板书)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梳理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 ji 系鞋带
xi 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摘抄文中的成语,并理解,并尝试运用。
2、朗读课文。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3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山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庐山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句: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三生板写)
2.指名读文 逐节逐人点评
二.学习新课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这节主要又讲了什么呢?
2.出示小黑板:
填空: 庐山的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一生板填 口答交流
3.“秀丽”什么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是什么?(美丽)
读出“秀丽”这句话。
“尤其”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代替?(特别)
用自己的话说说“变幻无常”的意思。
读出“尤其”这句话。
这句话主要指庐山有许多景色呢还是主要指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呢?
讨论一下;朗读体会一下 师 彩色粉笔画出主要部分
感情朗读1、2句
那么我们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呢?(书上语句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呢? 总结出庐山云雾的“多 美” 板出:多 美
感情朗读3、4句,体会意境
4.小结:围绕庐山云雾的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
5.庐山的景色的确很美丽, 试用“秀丽”说话。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试背诵
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
1.出示小黑板:
1.这段话有 3 句,围绕 千姿百态 这个词来写的。
2.用 画出中心句。
3.这段话中多处运用了 比喻、拟人 的手法,将庐山的云雾比作了 绒帽 、 玉带 、 大海 和 天幕 。
4.这段的构段方式是 总分 结构。
5.将这段话分2层,用“/”标出。
2.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画出
3.齐读中心句,说说这段话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出姿百态
4.轻读一下课文,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这些句子用什么方法来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分别在哪儿的云雾,分别比作了什么?
山头、半山、山谷、山峰 ——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板出:)
简笔画 画出:绒帽、玉带 出示“云海”等图片
结合简笔画帮助理解词语:“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4.齐读第1句,分读分述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之间 “总——分” 的关系 分层 师板划层次
5.小结:这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绘了庐山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6.这节写得太好了,我们 感情朗读这节,体会比喻之妙。
7.学法讨论:
画中心句——怎样围绕云雾的特点来写的——感受云雾景象——体会总分关系——诵读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步骤:自学读、检查理解词句、诵读、小结、过渡(重点议读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1.(同法自学)画、读分述句子、
理解: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冰山 瞬息万变
2.找出体现“瞬息”的词; 找出体现“万变”的词 (注意使用不同符号)
3.检查自学:(读分句、感性理解词句、诵读这节体会瞬息万变的特点)
注意扩展:省略号 表示什么? 你想象一下还会像什么? 而且变得怎样?(很快) 分层 师板划层次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特别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到那游览的人们都不想怎样啦?
齐读最后一节
哪个词语写出了游人来庐山游玩得都不想回去的?(流连忘返)
如果我们去了,肯定也会怎样?(不肯回来)。 “流连往返”造句
三.总结课文
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了庐山,领略了庐山最神奇的云雾,他怎么写的?(用总分的结构详细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教师指示板书)我们读了之后好像我们真的去了一趟庐山。我们祖国除了庐山这么美丽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你喜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真想去庐山看一看游一游吗?那可要我们以后再去了
现在我们再去一下——
四.感情朗读
五.机动:处理学生收集的信息
联系课本后面的《望庐山瀑布》,诵读有关庐山诗句
附板书:
多、 美
千姿百态 /
10。庐山的云雾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轻烟—银河 白马—冰山……/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4
作者: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陈慧 转贴自: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点击数:232
《庐山的云雾》教案
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陈慧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地品味一下庐山云雾的美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庐山。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庐山风景图。
师:这就是景色秀丽的庐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anslib.com/fanwen】
师:庐山都有哪些景色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
生: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作者最喜欢的是庐山的云雾。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更”这个词语读出来的。
师: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一生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一听就觉得庐山的云雾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齐读)
师:如果我请你们到庐山浏览,你愿意吗?(愿意)
启发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山上浏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了云雾,在天空中行走,你仿佛到了哪儿?(进入了仙境,你仿佛变成谁了?(仙人)
引读:难怪作者说,在山上浏览,__。漫步山道,___。
师:加上你的想象读这两句话,就会读得更美。(学生齐读二、三句)
过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出示课文二、三自然段内容)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呢?
交流: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板书:千姿百态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板书:瞬息万变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什么叫“千姿百态”?(姿态很多)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呢?
生读:“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师:这两句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这段话就是总分结构段落。
师:请大家再读二三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板画山峰。
师:你们的脑海出现没出现画面?
师问: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请四个同学上台在山峰上画出你想象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生上台画)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千姿百态的云雾。(齐读第二节)
师:其实作者只是选取了四种典型云雾姿态向大家作介绍,它还有许多姿态呢?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看完了这些姿态的云雾,你最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现在让你再来说这一小节时,一定会读得更精彩。齐读,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好像来到了庐山,见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
想不想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永远留在脑海里?(背)
过渡: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庐山的云雾还有个更为引人的特点呢?你们都知道啦!瞬息万变什么意思?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呢?
你能通过你的诵读让老师感觉到云雾变化的快吗?(准备一下比赛读)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段未尾的一个省略号了,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
(刚刚还是___转眼间____明明是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______)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怎么不让你、我赞叹。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份感情吧!(师生齐读)
身处在云遮雾罩的庐山,看着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谁还会舍得离开呢?今天就让我们多停留一会,多感受一下庐山的美好呢?(播放庐山风景图片)【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anslib.com/fanwen】
课文最后一段有个词语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读一读找出来!(出示流连忘返)其实流连忘返的不只是作者,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吧!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第二课时 赏析课文
一, 导入: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回去呢?(庐山)
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景。
庐山的云雾有两大特点?你最喜欢她的什么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朗读。(先后教学课文的2、3自然段)
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想象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姿态?(渗透观察习惯的培养)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看谁的方法巧,先把它们记住。(可引导学生以画助记)
7、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诵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 指名读第三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瞬息是什么意思?(眨眼、呼吸)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吗?
4你再来一次,大家跟他做。怎么样,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短)
5、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庐山的云雾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速度怎样?
6、自渎,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7、还可以变成什么?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摘录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3、小结2、3自然段的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4、阅读《黄山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