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通用2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以旧知引新知,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计算、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课伊始,以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作铺垫,让学生重温旧知,作为本节课学习新知的基础。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明确算理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能力。
2.动手操作,感悟算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设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摆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把5和7合成的12根小棒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作1个十,与其他6捆(即6个十)相加,得到7个十,从而明确满1个十之后要与另6个十相加,为笔算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奠定基础,使学生经历“满十进1”的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口算。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2.笔算,指名板演:35+34。
师: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3.导入新课。
师:如果将35+34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5+37,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打好基础。
⊙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3。
借助“摆一摆”解决“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题思考,然后列出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35+3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预设
生:因为要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就是把二(1)班和二(3)班的学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这道题你会算吗?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预设
生1: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就是60根。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60根加上12根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生2:我计算的结果也是72,不过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我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就变成了7捆零2根,也就是72根。
师: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出的1捆是哪来的?
预设
生:7根加上5根是12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2根就变成了1捆零2根,和6捆加在一起就变成了7捆零2根。
师:说得非常好!当小棒够10根的时候就可以捆成1捆,再加起来的时候,就要和成捆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计算时要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
2.(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算一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
(2)问题引导,理解计算过程。
师:个位上5加7等于几?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
师小结: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这就叫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向十位进的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
师:那么十位上怎么算呢?
(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写7)
3.反馈练习。
(1)用刚学到的方法计算教材14页“做一做”中的56+37=,然后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个位上的6+7=13,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个位上写3;再算十位,5+3+1=9,把9写在十位上。在横式后面写上得数93。
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注意向十位进1时,要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计算十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2)学生独立做教材14页“做一做”中余下的两道题。做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4.讨论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像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加法,叫进位加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加深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然后根据算理完成竖式计算,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培养办事认真的习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索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反馈方法1: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反馈方法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馈方法3:列竖式,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十个
34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
+16位写0;
50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全体齐复述后,再指名复述练习。
2.试一试
6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几个学生板
+28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讨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提高,练习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看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五、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