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武陵春》优秀教案(通用9篇)

《武陵春》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3-07-16

《武陵春》优秀教案(通用9篇)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Notebook10,iTools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六)布置作业

  用所学方法赏析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中国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学习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习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的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诗词教学的课堂实施,应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品味诗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进而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难点: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呀,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陵春·春晚》这首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老师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呢?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下面呀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嗯,很棒,这组同学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还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实在是太棒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他们好不好。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来和老师继续交流探讨。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大家前后桌讨论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准确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

  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

  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这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学生朗读]

  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

  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

  《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同学们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那我继续看下阙,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学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

  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

  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

  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那么作者心动了么?

  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

  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

  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

  没有

  何处可见?

  “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前两句,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5、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绵绵不绝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知人论世,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抒写感受,迁移应用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

  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

  (六)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学生作品展示(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对联导入,让学生猜猜讲的是什么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是你》教师作品

  备用资料:《如梦令》资料: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学习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背诵相关诗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一首词,他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书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首词的本意,它却让我们感受到少年的轻愁,意气风发;中年的沧桑,韶华已逝;人生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无可奈何的失去,令人无限怅惘。但幸运的是,那些睿智而敏感的人用它们的文字记下了心灵的一次次悸动。今天我们就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丰富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如何经过痛苦的挣扎,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

  (板书课题)

  二. 资料交流。

  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李清照的经历及词作。

  2. 老师补充介绍

  出示幻灯片(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示幻灯片(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师生共同赏读三首词作。(纵向比较)

  1.老师朗诵。(注意停顿,重音,把握感情等)

  2.学生朗诵并体会所抒发的感情。

  3.学生思考讨论:三首词作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这三首词作作于不同时期,分别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中期词作,晚期词作。因此在所抒发的感情,抒情的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于婚后不久,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切思念,吟诵了一首婉转缠绵,含蓄淡雅的情诗。《武陵春》写于“靖康之变”后,丈夫之死使作者痛苦不堪,但更令她痛苦的是国家之难,她走出书斋,走出幽怨,短短的49字奏响乱离时代的生命悲音,一系列巨大人生不幸熔铸其中,沉痛悲凉,刺人肺腑。《 永遇乐》写于南宋卖国集团屈辱求全,苟安一隅之时,词人将自己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在对比中表现的曲折婉转、荡气回肠。让人无限感动深思。

  4.学生齐读词作,进一步感受情感。

  四.师生共同欣赏其它写愁的诗词名句。(横向比较)

  1.学生交流写愁的诗词。(出示幻灯片3)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秋浦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学生朗诵并思考:你最喜欢那几句,说出理由。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多首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获益良多。其实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走进它,你的世界会因此美好,你的视野会因此开阔, 你的精神会因此愉悦。热爱它吧,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古典文化传承者!

  六.布置作业。

  选取你喜欢的一首词作,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7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习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习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习见《学案》一。

  2、拓展练习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文字游戏(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对联引入:这枝女儿花是谁呢?李清照以她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清照。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请同学们看到你手中的课文。

  三、解析题目:“武陵春”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四、抛出方法

  过渡:同学们,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尤其是我国的古诗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么,学习古代诗歌也是有方法的,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实践一种学习古代诗歌最重要的方法——读。但是,读,不是无效的读,要读出层次,读出成效,首先

  五、自主诵读

  目标:读正确、读通顺、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诗歌,如果遇到疑难的字词,请在原文中圈出来。

  ——听读诗歌:1、请同学们将刚才圈出的疑难的字词的读音批注出来。

  2、用斜线划分出诗句的节奏。

  ——学生范读(重点:节奏的划分)

  ——全班齐读

  ——尝试吟读:放慢速度来读(自主读)

  ——教师范读

  ——再次齐读

  六、同桌译读

  过渡: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这只是表面上的`,同学们还得深入下去,读懂内容,读出画面来。

  ——同桌互译,请学生来演示。

  ——学生齐读上片,教师译。

  ——思考:老师的译与同学们的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添加了自己的想象,语言更丰富)

  ——更高层次的译读:绘读

  ——学生再次译读下片

  七、小组品读

  过渡:读懂了内容,读出了画面,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下去,读透诗歌的情感,与作者达成默契。

  ——单元导读: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读诗歌,这首词集中表现了李清照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词中有句话隐含了原因,你能找到吗?

  ——除了丈夫去世以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原因,请同学们来看一段链接材料。

  你还发现了什么?(板书原因)

  ——课后“研讨与练习”:小组探究(板书方式:借景抒情、细节描写、化虚为实)

  词人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和通过细节描写抒情的方法,如词中写到了“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和“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这两个具体的外在行为。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词人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她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哀愁连船也承载不动,这是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内容小结

  ——对比阅读:《如梦令》

  八、自主背读

  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九、课堂小结(方法总结)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9

  武 陵 春 作者:李清照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2002/12/03

《武陵春》优秀教案(通用9篇) 相关内容:
  • 幼儿园大班科学《动物本领大》教案(通用14篇)

    活动目标: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动物有关。2、能利用对动物本领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新发明”。3、对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感兴趣,产生利用动物本领设计新发明的欲望。...

  •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精选15篇)

    【教学背景】“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 垃圾分类主题班会教案(通用8篇)

    【活动目的】:1.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到合理处理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掌握相关知识,初步学会给垃圾分类,能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准备】:有关垃圾的资料。...

  • 《拼音》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一、教学要求1、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2、学习i u 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读法,认识i上加调号“.”要省写的规则。3、学习y w两个大写字母,学会用之与单韵母相拼,会正确书写。4、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 捉蜗牛教案(精选6篇)

    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理解歌词内容。2、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容。3、通过歌唱活动,感受台湾民歌的独特韵味。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 艺术领域的教案(通用6篇)

    活动目标:在感受理解歌曲《泉水叮咚》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制的乐器和不同的合奏方法为歌曲伴奏,体验合奏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1.幼儿收集可以表现不同水声的替代乐器(碗,筷,玻璃瓶,鼓棒,装着沙、米、豆的铁罐,洗衣板等),并学会...

  • 户外活动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2篇)

    设计意图:飞机大部分幼儿只在电视上见过,从飞机上跳下的伞兵更是他们敬佩的对象,在她们幼小的心里对伞兵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敬畏。让孩子通过亲身的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 师说教案范文合集(精选5篇)

    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

  • 点和线教案最新(精选15篇)

    活动目标:1、幼儿乐意探索、寻求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活动准备:每个幼儿一个熟鸡蛋、各种物品:沙包、米、泥、瓶盖、小杯子、布等。...

  • 教案大全